| 首页 | 基础信息

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

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共有专职教师5人,博士2人,硕士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承担全院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体思政课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我院自建校以来,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基础教学部、教务处和学生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将思想理论课建设列入学院发展规划,且作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2次以上,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院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课堂教学改革及特色。十余年来,我院思政课教师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开展思政课理论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行分专题讲授的形式。以教学大纲为依托,提炼教材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至人生的发展一些启迪。现在我院四门必修课都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课程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课设置了课前十分钟的“发现真善美”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逐步促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律基础》课设置了“模拟法庭”环节,使学生不但能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常识,而且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近现代史纲要》课通过开设“历史情景剧”、“爱我中华演讲赛”等环节,使学生在表演、演讲的过程中萌生一种对本国历史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思考爱国之深意,增强国家责任意识,树兴我中华之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前十分钟的“每周新闻”交流环节,使学生在关注新闻时事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辩论”环节的设置则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思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环节,使学生养成对舆情的关注,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并学会如何将所学理论用于现实的实践与思考。这些创新性的课程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从而使思政课能真正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2、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校园文化、塑造良好校风、学风,我院思政课教师还组织了各种贴近课程特点的课外活动,如每年一届的“辩论赛”、“演讲赛”、“党史知识竞赛”,并带队参加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等,累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0余项;组织学生走出去,借鉴名校,成立了“传统文化学社”,“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带领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相继邀请北大、人大等知名教授来我院做“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邀请北大国学院国艺苑师生作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讲座及古琴昆曲表演等,使学生们的思政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教育教学研究。我院一直重视教师教研、科研项目的开展。建院以来我院思政课教师在教研、科研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思政课教师申请省部级、校级项目13项,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积极推进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德育实效的“两张皮”现象,教育、督促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学院管理、教学、服务等纳入统一的德育大体系,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和目的。